大特写

房东特写
父母替我养房子,谁养父母?
近来,朋友们感受到了Suzy的明显变化。原本是派对动物的她高高挂起免战牌,坚决不去泡咖啡馆、酒吧。这一切只因她不久前壮起胆子,贷款买下了上海内环以内的一套公寓房,而首付款还是向父母借的。买房后,Suzy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她再也不敢随便买衣服和化妆品,每天一下班就窝在家里,连以前最心爱的时尚杂志都放弃了;有时薪水不够开销,还得靠家里汇钱过来救急。Suzy也想过要把房子租出去,另外再租市郊的二手房,可挂牌后才发现,自己这套房子的租金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扣去自己二手房租费,每个月也增加不了多少额外收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年半载,而是漫漫20多年。Suzy说:“今天父母替我养了房子,明天谁来养我的父母?”
(来源:《市场报》,2006.06.02)
点评:像Suzy这样靠父母资助买房的年青人不在少数。长沙市房产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购房者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25岁以下购房者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已达16.52%。毕业后几年就买房以及购买婚房的现象均较为突出。年轻的“负翁们”,由于工作年限不长,积蓄不多,而不得不依靠家人朋友资助,然后再战战兢兢的还贷。任何生活的变动,都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恐慌,何况动用的还是父母养老的钱;不敢请假,不敢生病,担心失业,少娱乐,少旅游……成了他们的通病。因而,被形象地比喻为“房奴”。
旧房溢价,购进新屋
去年家添新丁的张女士早就希望拥有一套三房或四房的住宅,尽管平日与金融行业经常打交道,但是,她始终坚信“土地是有限的,房子只会越来越贵”,“不是说宏观调控之下大户型会越来越少吗?”张女士先生的单位2002年分配的位于南洲路一带的房子市值已经攀升1倍,60平方米的住宅从10多万元涨到了30多万元。于是,张女士赶忙将此房售出套现买了位于海珠区西北部某楼盘一套130平方米的住宅,只需8000元/平方米。尽管当时张女士身边不少人都认为她买房“太敢出手”了,但是现在,张女士十分得意地告诉记者,“我这房还没住进去,单价就已经涨到11000元/平方米了”。 
(来源:《广州日报》,2007.01.22)
点评:业内人士指出:“投资房产能不能赚钱,一靠溢价,二靠租金。”像张女士这样,原来花10多万元买的房子转手以30多万元的价格卖出,超出的部分就是溢价部分。目前来看,投资房产作为一项长期收益可以,但是作为短期牟利行为不妥。一方面,二手房市场尚不够发达,在个贷申请等环节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手续繁琐、市场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国家自2006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新政,通过提高交易环节中的个人所得税及营业税,以打击炒房行为。
央行加息,以租养房有点悬
李先生于2007年1月购买了光谷区域的一套公寓型房屋,56平米,购房总价为36万元,李先生首付20万,从银行商业贷款16万元。当时李先生从附近的房屋中介公司了解到,同一小区住房出租的租金一般在1000元/月左右。为了尽可能达到以租养房的目的,李先生就把还贷期限尽可能延长了一些,设为30年,按照2007年初执行的利率标准,李先生的月供为939元/月。这样,依靠租金,李先生就基本可以养这个房屋,没有太大的负担。但经历了2007年短时间内的四次加息后,从目前看,如果明年1月开始执行8月22日加息后的7.56%利率,李先生的月供将达到1103元,而短时间内租金预计不会上涨很多,虽然月供的变动幅度不是太大,但月供已明显高于租金,有点得不偿失。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7.08.30)
点评:就租金而言,在房价飞涨,利率调高的环境下,租金却一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租金回报与房价难成正比。虽然像李先生这样用租金冲抵房贷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自2007年央行6次加息以来,明显让部分“以租养房”的人感受到了还款压力的增大。据悉,“即使在最赚钱的商铺领域,目前也约有60%至70%的投资者被套。也许房价上涨带给投资客的最大好处,就是那些目前能用数字计算却无法立即变现的“纸上财富”。”
跟风买房,无奈空置
王女士暂不缺房,一家三口一直住在父母家里,此外还有一套面积较小的老式住宅,孩子还在读书,离结婚用房还有许多年。以往武汉房价波澜不惊的时候,王女士也没想过要急着购房,但或许是应了那句“买涨不买跌”的老话,房价的成倍增长,让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心理。然而,其住宅周边的房价已经高得有点离谱。无奈之下,王女士放弃了在中心城区的置业计划,几经周折相中了距市区10公里外经济开发区的一处期房。售楼小姐巧舌如簧,鼓吹楼盘的种种优势,譬如开发区房子肯定有升值的巨大潜力,离市区仅十几分钟车程,房屋结构新、面积大、户型好、环境优,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价格优势明显。半年之后,房子终于交付使用。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当初为了省钱买了楼房的顶层,空间太高,装修成本增大了许多。更要命的是,远离市区的种种不便凸显出来:出行不便,小孩上学远,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等等。因此,虽然新房到手,王女士一家却并无丝毫的乔迁之喜,反而望着这套住不了、带不走且不知还要吞噬多少钱的新房而发愁苦恼。几经权衡,最终放弃了立即装修搬迁的计划;并惊讶地发现,原有住房完全可以让一家人过得很惬意。一晃三年过去了,新房依然闲置,尽管孩子已经毕业了,他们似乎也没有决心搬家。惟一值得欣慰的是,房价还在涨,只是上升势头有所趋缓。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03.21)
点评:像王女士一家这样,追涨杀跌,受舆论影响而盲目购房的人不在少数。就长沙市而言,随着省政府南迁,仅仅听凭该地段升值潜力巨大,未来房价还会猛涨等舆论,而在其周边置业的人数众多。由于目前这一带公交系统及配套设施尚不发达,居住并不便利,因此房屋空置率较高。每当天黑,周边楼盘大多一片漆黑,处于空置状态,有的业已长达1年多时间。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购置新房其实既无紧迫性也没有什么必要,当初无非是随大流,如今空对着新房无可奈何,除了每月必须支付不菲的月供,还得承担物业费。一旦房价下跌资产缩水,那么就真的是白辛苦了一场。

房价下跌,业主索赔
去年4月,刚从北京来深圳工作的李先生担心房价一涨再涨,下决心在深圳置业。经过考察,他和妻子选定了位于宝安区的一套82平方米的两房,打95折后,单价仍为14000元/平米。从去年7月起,李先生一家开始了还贷生活。夫妻俩每月总收入一万多元,20年间每月月供就达到8300元。李先生说:“我们买楼后,该楼盘同样的户型最高涨到了每平方米16000元,然后就开始下跌,年前出现了80万元/套的特价房。最近,该楼盘以65折的价格向某IT公司促销。实际上,很多不是这家IT公司的员工也获得了购房优惠。开发商还透露,如果楼市继续调整,甚至不排除有低于65折的促销折扣。”李先生一家睡不着了,房子今年12月才能入伙,目前已缩水40余万。李先生左右为难,“我现在如果继续供楼,不断下跌的房价和不断的加息,只会让我亏得更多;断供,又会损害我在银行的信誉,如何是好?”连续两个周末,李先生和该小区的其它业主们都聚集在售楼处希望与开发商对话,要求获得部分补偿。
(来源:《深圳商报》,2008.03.19)
点评:近段时间以来,“降价补偿”成为深圳一些房地产专业网站业主论坛的热门话题。由于开发商的降价行为,部分业主眼看着房子还没有到手就已经缩水几十万元,纷纷表示要向开发商“讨说法”。业内人士指出:买房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只赚不赔的道理。股市有大涨也有大跌,房价也不会只涨不跌。虽然部分业主想要开发商补偿差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除非开发商在购房合同里有此条款。否则,这种要求是难以获得法律支持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有关规定:一方以建筑材料或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变化等为由,要求变更合同约定的价格或解除合同的,一般不予支持。该条款明确表明,发展商不能因为建筑材料等成本增加或房屋市场价格上涨而要求将原约定的价格提高或解除合同,同时购房者也不能因为商品房价格的下降而要求将原约定的价格下降或解除合同。这个原则性的规定对处理现在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价格纠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在合同订立时,双方就可以预见并应当预见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价格风险。
一生积蓄买了烂尾房
年龄之和138岁的两位老人住在玉祥门的女儿家。女儿家在六楼,周老伯每天不得不靠老伴张阿姨用布条拉动他的右脚帮助爬上爬下。昨天,张阿姨一大早就打来电话哭述:“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我自己的房子吗?”张阿姨显得非常激动,她说:“我老伴患脑血栓已经快3年了,腿脚不利索,所以老两口就想买一个有电梯的楼房。2004年我们买了一套位于西郊的电梯房,一次性支付总房款23万,合同约定2006年5月31日交房。”但是至今张阿姨和老伴都没有住进他们的房子。张阿姨说:“到2005年的下半年,房子就停工了,后来打听才知道出事了,房子现在建不下去!我们也找了好多地方,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能住进新房,没有一个明确的消息。”说到这里,电话那头传来了老人伤心的哭泣声。 
(来源:《华商报》,2007.02.08)
点评:购房者在选购期房的过程中,最为关心的就是开发商是否有实力、讲信用,能否如期完工交房。然而,因违规操作、资金短缺等各种各样原因,延期交房、楼房烂尾等现象偶有发生。像张阿姨一家遇到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对于烂尾楼而言,直到市场上地价、房价涨到一定程度后,才易于找到下家接盘,继续开发。所以说,投资房地产与投资股票一样是有风险的。在合同签订之前,购房者应从各方面调查了解开发商的资质信誉,确保其“五证”齐全。


股东特写

帮儿买房,炒股失眠
梁大妈今年60岁,是退休职工。本来她一直在家带孙子,根本没想到晚年居然对股票有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三个月前,在一次偶尔的谈话中,梁大妈听邻居说今年股市不错,并且赚了不少钱。“我是这么想的,把钱放在银行,每年的利息也就那么几百块钱,要是拿出来买股票赚了,可比存在银行要划得来。”说这话时,梁大妈对股市一幅信心满满的样子。梁大妈买股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赚点钱,帮大儿子买套商品房。梁大妈说,本身就有点轻微的神经衰弱,要是心里没事的时候,睡眠就很好,可自从买了股票,心里有了牵挂,时常晚上睡不着觉。“每天早上醒来,我就赶紧到证券交易所门口等着,看到我买的股票是红色的,才能放心,要是绿色的,哪怕稍有点下跌,我这一整天都会不踏实。”
(来源:《阳光报》,2007.09.25)
点评:证券交易大厅里中老年股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谈股论基,成为现下退休的中老年人打发生活的又一大选择。然而,其中部分人由于自身精力的有限,市场知识的匮乏,而不得不仅仅依靠所谓的“内部消息”进行操作,这是十分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投入大半生积蓄以期在股市中赚一笔的中老年股民来说,风险更大。专家指出,“股市是一个风险场所,老年人的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除去投资上潜在的风险,健康问题更为重要。”证券交易大厅拥挤的场地、污浊的空气、紧张的神经给股民的健康带来隐忧。中老年股民,更应该把身体放在第一位,炒股只能作为一种消遣,而不能太过专注。此外,年老体弱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最好不要炒股。


史上最牛的“散户”
“刘芳”,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名,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冠之以“史上最牛散户”称号。因为,*ST金泰连续42个涨停板的背后,有此人身影;股改未通过次数最多的S飞亚达背后,有此人身影;十几家具有重组、整体上市、股改等炒作题材的上市公司背后,也有此人身影。这些身影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自然人股东。以*ST金泰来说,刘芳进入该股的成本基本为3元左右,在庄家连拉42个涨停板之后,以收盘价20.62元计算,这312.24万股刘芳净赚5501.67万元。其次,飞亚达提供的资料显示,从注册登记到进入飞亚达的12个交易日中,刘芳所持S飞亚达A已经净赚1600多万元,是其注册资本的20倍。再次,以川化股份为例,自2007年2月以来传言川化集团整体上市、股权解冻、券商概念、尿素出口税率下调、下半年业绩恢复性增长,这一切都有望让川化股份成为最近二级市场的明星。而刘芳一季度进入川化股份的时候,其整体上市传言开始。此外,在刘芳退出的股票中,经过“5?30”振荡之后,大多还没有走出“5?30”阴影,一时难以顺利解套。
(来源:《新快报》,2007.09.07)
点评:先不谈刘芳其人的真实性,单凭其动用的资金之多,信息获得之灵敏,表明被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刘芳,并非一个普普通通的散户。普通散户仅凭观察分析,不可能对市场信息把握得这么准、这么及时;普通散户不会冒这么大风险,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集这么大数额的资金买卖股票。老股民指出:在股市中真正赚大钱的是庄家,而并非普通散户。股民应清醒意识到股市风险;炒股赚钱不是没有,但只赚不赔也不是人人都行。


一年亏了100万
老股民“忧笑民”出示了一份2005年7月8日的对帐单。他2004年至2005年投股市A、B股共180.47万元,现在只剩下83.74万元,共亏损96.73万元,损失了53.6%的投资额。谈到亏了100万,“忧笑民”并没有为这100万元显得失落,只是对股市连跌四年感到气愤。“七千万股民把大半生的积蓄都投到了股市,大多数却血本无归,尤其是那些都已是中老年人的下岗工人和退养工人,把仅有的积蓄投资股市,期求下半生有点回报,但却成空。”他说:“我认识的股民中就有人投资股市20万,最后只剩下2万,现在他已经被刺激出痴呆症了。”说到朋友,“忧笑民”连声叹气:“连我他都认不出了。”
(来源:《投资快报》,2005.07.17)
点评:像“忧笑民”这样在股市中损失惨重的人不在少数,而因炒股引发各种疾病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因此,投资股市应保持理性,在自身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资金;而应避免借钱炒股或通过银行办理抵押贷款炒股的非理性行为;更不可以赌博的心态投资股市,因为没有哪项投资能保证稳赚不赔。


买房的钱被股票一下子套牢了
去年年初刚入市时,老姜根本不知道买什么股票,一位老股民朋友给推介了一只“稳涨股”——保准只赚不亏。于是,老姜胆战心惊地以15元买进了2000股,花了3万元。之后,这只股票就一路狂飙,迅速涨到了31元,一个月时间,老姜的3万元就变成了6万多元。第一战就赢得如此漂亮,让原本对股票抱着戒心的老姜,态度一下子大转变——股市需拼搏,时不我待。老姜甚至后悔当初没多投点钱。天天看着股市上不断上涨的收益,老姜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了。刚好家里4月份把旧房子卖掉,准备换套大一点的新房。新房子也看好了,只等6月上旬交首付。拿着70万元的卖房款,老姜心里痒痒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拿到股市搏一下,说不定变100万元了,就是赚个10%也比存银行划算啊。说干就干,老姜买了两只股票,只等涨价。五一黄金周后,节后开市大涨,老姜的一只股票让他一天就赚了8%。谁知好景不长,5月9日,该股大跌,一周后更是跌至最低。“现在我每天都睡不着,就巴望着它涨回来。我心头那个痛啊,快交购房款了,不知道现在还能收回多少成本。”
(来源:北仑房产网,2007.07.21)
点评:“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是每一位股民应时刻牢记的一句话。然而,在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很多股民都把这一点抛之脑后,变投资为投机,这是十分危险的。业内人士指出:在股票交易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分析大盘情势,不要轻易听从周围人的怂恿。在操作过程中心态的把握非常重要,尤其是股市在大起大落的时候更要及时调整自己,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要随波逐流。


风水轮流转
“炒股就象一桌人打麻将,总不能你老是赢,也不能你老是输。”在记者采访的新股民中,刘先生算是一个胆大的新股民,难得的是在大跌面前,他能坦然自若。他说自己是年初才开户的,对炒股是边炒边学,摸着石头过河,这几个月还是小有收获。他也搞不懂技术分析,也不在乎世面消息,交易过的股票,有赔钱的也有赚钱的,赔了的欠别人,赚了的是别人欠自己的。他说自己为什么想得这么开,是因为他入市就把自己比作要与人打麻将,风水轮流转,股票也不是一只股票老涨,或一只股票老跌,前几天的跌势让他亏了一笔钱,但他一点也不怕,感觉它总会再涨起来。
(来源:《南国都市报》,2007.06.06)
点评:像刘先生这样的炒股心态是值得学习的。股市是在大的经济环境下运行的,而经济增长又是有规律的,呈周期性波动。因此,股市也是变化发展的,不会一直是熊市,也不会一直是牛市。短时期内,在没有新的后续资金投入股市的情况下,市场资金总额是既定不变的。股市中有人赚了,就意味着有人赔了;资金从一个人手中被转移到了另一个人手中。如果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头脑发热,相信人人都能赚钱的神话;也才能抱着一颗“平常心”在股市中做到波澜不惊。


震荡过后,股民转基民  
家住市区、已在股市闯荡了近10年的专业股民赵先生近日做出了一个让股友意想不到的举动,撤出了在股票市场投资的近20万元资金,转而购买了开放式基金。据赵先生介绍,自1998年开始炒股以来,开始的时候还经常能赚上一点,但总体处于亏损状态。2006年股市进入牛市,不少股民都赚了个盆满钵满,而自己由于热衷于短线投资,跟着热点炒,节奏却又跟不上,结果居然还亏了1.5万元。赵先生意识到自己炒股的心态已经不适宜于目前剧烈震荡的股市,再加上每时每刻都要留意股市行情,心生倦意的赵先生于是做出了以上的决定。
(来源:《河源日报》,2007.03.10)
点评:业内人士指出,理财投资分为三个等级,股票风险最高,基金风险次之,而储蓄的风险最低。股票市场近期出现大幅震荡调整,使一些股民看到了股票市场潜在的较大风险。去年大部分的股民都赚了钱,但要在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中选择构建一个真正能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选择不好也有可能会亏损。而基金是相当于请了投资专家来替自己构建投资组合,从而有效地分散了个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