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2 南拓西接,区域新发展


  topic2 南拓西接,区域新发展


  part1 生态新城规划


  崛起新南城,融城“桥头堡”


  天心生态新城的崛起源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其范围北起二环线,南至暮云镇,东依韶山路,西临湘江,总面积57平方公里,占天心区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区内有6个公园、省政府文化新区、中心商务区、现代物流园、环保工业园区、高尚住宅区已初具雏形,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森林、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结构体系。


  2000年,天心区一马当先,首先在南部荒原上拓出了一条10公里长的芙蓉南路;2001年,该区召开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研讨会,并于8月开始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随后,又专门成立了生态示范区规划领导小组,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方面入手,结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生态建设规划和天心区的实际,于2002年编制完成《长沙市天心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天心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生态新区的奋斗目标,并通过了湖南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2003年3月,天心区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向各驻区单位下达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到25个责任部门,区长亲自分管此项工作,力争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达到一类标准。2003年关停或搬迁了新路电镀厂、木莲冲矽砂矿等20余家排污企业,确保了水源安全。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20%;创建了畜园、妙高峰、铁新、肉联~黄合4个烟尘达标控制区,烟尘控制区面积3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区面积的131.87%,烟气黑度达标率98.25%,全面达到全市大气城市综合考核目标。2004年8月,天心区区政府搬往新城,10月,湖南省政府也搬至新城,至此,以湖南省政府新机关大院为主体的生态型省会行政文化中心雏形显现。随后,以芙蓉南路为“龙脊”的“六纵六横”路网骨架逐渐成型,水、电、燃气、电信、公交、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也随路网向区域内辐射铺开。天心区于2004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并通过省环保局验收,200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08年11月底,在天心生态新城新开铺街道办事处腹地,天虹百货、大润发超市、步步高南国城三大商场相继开张,日渐高涨的商潮与省府为主、一批省直部门落户而形成的行政商务中心构成长沙南城的绚丽色彩!


  如今,在天心生态新城里,已有55个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的项目全面铺开,省科技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省少儿活动中心的建设高潮迭起;占地400亩的省府景观轴与文化公园也即将建成,近百个项目,270亿元的资金,3万余人的建设大军正在奋力造城;一力物流园、环保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一大批以生态理念打造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档住宅小区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天心生态新城雏形已具。


  Part2 南湖新城规划


  “一带两园四区”,现代城中城


  2007年,长沙市作出加快“一洲两岸”建设、彰显“山水洲城”风貌的战略决策。同期,天心区将南湖片区改造作为全区工作重点,这个沿江最大棚户区改造也随即启动,南湖新城改造实施范围北起解放西路、南至二环线、东起书院路、西至湘江风光带,总占地面积5597亩。2009年,《南湖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正式成果》横空出世,南湖新城区域内规划人口容量约为9.85万,功能定位为以绿色生态景观和休闲游乐为特色的宜居滨江区,并具有一定商业商务功能的城市核心延伸段。自规划之初起,“长沙城市地标”、“长沙新名片”的桂冠就已加在南湖新城头上。据规划介绍,南湖新城将构筑成“两园一带四区”的格局,“两园”,即南郊公园和生命科学主题公园。南郊公园计划扩建,面向湘江敞开渗透。生命主题公园是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大型生命科学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生命科学展示区、游乐设施区、生态景观墓园区和户外运动区四大功能区;“一带”,即湘江风光带。南湖新城内的湘江风光带长约5.3公里,宽20米-50米,视野开阔,景观优越,是南湖新城重要的景观轴线。以朱张渡、杜甫江阁等为历史文化背景,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十余个休闲健身广场和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打造区域内重要的景观轴线。“四区”,即酒店金融区,在西湖路和劳动路之间,设置高档酒店和高级写字楼、银行等办公建筑;高档公寓区,在劳动路以南、南湖路以北,依托城市核心商圈构建城市公寓;滨江商务区,沿南湖路两厢,面向湘江构建集商业购物、美食休闲、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功能区;山水居住区,在南湖片区南部,依附南郊公园和生命主题公园,面向开阔的湘江滨水带,在公园绿地之间的山谷地带建设高档住宅。


  “十一五”期间,南湖新城既是“一洲两岸”的范畴,又属于“十大项目”重点打造片区,借助政策优势,南湖新城以摧枯拉朽之势,浩荡前行。2009年书院路从24米拓宽为46米,升级为城市主干道。书院路二环至三环、湘江防洪大道堤下道路已经竣工通车,南湖路从原来的16米将拓至46米宽,成为东西主干道。已经开工的南湖路过江隧道,将于2013年通车。湘江大道一路延长到湘潭、株洲。立体化路网的建设施工,大大提升了南湖新城的辐射力,特别是跨城辐射的能力大大提升。滨江一带,项目建设推向高潮。未来,南湖新城将在控制沿江天际线的基础上,控制各垂直于风光带的城市干道景观,形成绿色通道,把湘江、橘子洲和岳麓山的景致引入城市中心区,并点缀以不同的绿色园林,充分体现长沙“山水洲城”特色;同时各类街道、建筑,均将设置相应的照明体系,重点打造湘江东岸璀璨夜景。使南湖新城无论从整体功能还是从景观效果看,都不亚于维多利亚湾。


  Part3 环保工业园规划


  重点基地,重点工程


  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是2002年12月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位于长、株、潭金三角地带,占地5.83平方公里。园区坚持“品牌立园、项目建园、特色兴园、创新活园”的发展思路,将“推进产业发展,打造融城核心”作为总的战略目标。按照“功能布局合理,建筑景观优美,土地利用高效,生态环境宜人”的基本思路,突出与长株潭一体化的“南部新城,融城核心”的城市产业定位相配套。在产业发展规划上,致力于“一带”(新型工业带),“一圈”(国际商贸圈),“一园”(总部经济园)的产业集群规划。


  天心环保工业园地处“南展”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区域,这里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面临着大发展的诸多机遇。一是长株潭一体化融城战略实施的机遇。天心环保工业园位于湘江生态经济带中段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几何中心,距湘潭、株洲城市中心区不到20公里,它可以依托长沙,面向三市、辐射全省,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项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政务中心城区积淀的资源优势,自2004年省政府南迁后,其他十余处省直机关也相继聚集城南,一些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重大文化设施以及相配套的服务业也纷纷南移。省政府的南迁为新南城作为城市新的中心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它已开始形成湖南省的政务中心之城。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承接省区政府的政治资源,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三是便捷的路网建设奠定的交通优势。园区紧邻湘江,周边京珠高速、107国道、城市轻轨、湘府路和芙蓉南路等路网完善,为园区辐射作用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沿江风光形成的人文环境优势。园区取天心之灵气,湖湘之底蕴,地处长沙山水洲城的重点地带,以环境为支撑的人文资源丰富;五是名企入驻产生的项目带动优势。目前园区已引进中信新城、长利电机、日本东宇食品等大中型项目28家,新型工业带已初具规模,商贸物流圈初现雏形。总部经济园来势喜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入园项目的建设,园区四纵三横的路网骨架已全部形成,水、电、气、通信、通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而其中占地面积2028亩、投资额56亿元的中信新城项目是长沙市迄今为止引进规模最大的综合类项目,该项目由国际级顶尖规划团队全力打造,保持15年的先进性规划思路,预计年均技工贸收入达40亿元,这必将为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产业凝聚力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Part4 文化产业园规划


  文化试验田,发展领头羊


  天心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区和传统文化产业强区,顺应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需选择。同时,文化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中正不断彰显巨大作用与无限潜力,成为天心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引擎与必然选择。依照南北联动、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天心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为“五区、两基地、一走廊”。五区即核心园区的演绎娱乐区、影视传媒区、文化旅游区、出版发行区、新兴文化产业区;两基地即为以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湖南省科技馆和湖南省青少年活动中心为载体的文化会展基地,以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为主导产业的解放垸旅游运动基地;一走廊则以休闲娱乐、创意设计、策划咨询为重点产业的湘江文化产业走廊。


  在天心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的天心区文化产业园尤为重要。天心区文化园区位于天心区的主城区中心,北起五一大道、东至芙蓉路、西临橘子洲、南抵二环路,总面积8.5平方公里,作为湖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田”和“领头羊”,园区自2008年4月成立以来,以打造“长沙文化产业集聚核心、湖南文化产业先导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目标,以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整合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为手段,以丰富群众文化需求为方向,不断提升园区综合实力,2010年园区实现全年总产值82.18亿元,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园区。2010年2月28日,天心区文化产业园更是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成为中南地区湘、鄂、皖、黔、赣五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按照天心区“十二五”期间的最新部署,天心区文化产业园将着力扶持演艺娱乐、影视传媒、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创意设计六大产业,全面提升园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力争到2015年,园区文化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实现产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28%;入园文化企业超过4000家,吸纳就业人员18万人,其中重点企业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0家,过10亿元企业8家,过20亿元企业4家;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突破5个,湖南著名商标1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