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美好先导区


  总体规划


  “四区一极”,跨越发展


  根据大河西先导区规划构思,大河西先导区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5个乡镇以及宁乡县的5个乡镇,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包括岳麓区、高新区和望城县的3个乡镇,面积约57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以及包括岳麓区的滨江新城、岳麓山景区、含浦镇坪塘老工业区、高新区、雷锋镇等,面积约2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先导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为“四区一极”,即“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支撑发展的增长极。


  在确定总体规划之后,大河西先导区依据自身产业基础与优势,摸索出“三圈一带一核心”的发展道路,并承担起两型示范、高科技中心、先进制造、城乡统筹等功能,“三圈”是位于岳麓区二环线内的传统服务业圈,涵盖麓谷高新区及其拓展区、大学城与含浦科教区和观音港湘江新城区的高新技术发展圈以及包括望城经济开发区和宁乡金洲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圈。“一带”为沿金洲大道、319国道的产业拓展轴,以点轴发展的模式,由东自西分别串联传统服务业聚集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创新绿谷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区。“一心”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于雷锋镇南发展面向全区的金融、信息、会议、商务、法律、中介等。大河西先导区立志在长沙建立起一座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的引擎之城,进而走出长沙,辐射长株潭城市群,带动整个城市集群超常规发展,跨越式进步。


  大河西先导区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前,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先导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跻身于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0000元和40000元以上)、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人左右)、支撑发展的增长极(先导区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00亿元)!为此,大河西先导区以提升长沙主体功能区为职能定位,承载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核心,引领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集聚长沙市高新产业;以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为生态定位,做到资源循环集约,力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以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为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力争成为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


  综合交通网络,承接广阔空间


  “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和“3+5城市群”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给大河西先导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大河西先导区作为依托京珠走廊,跨越湘江形成天然的门户空间,未来势必发展成为承接东部京珠走廊、辐射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地。在交通规划方面,大河西先导区突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和公交优先的理念,采取实施符合先导区生态保护实际的公路城市化改造措施,制定合理的轨道建设实施策略,全面推进集约化公交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对外交通采取构建枢纽型、开放性的综合交通运输模式。包括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让公路建设与城际轨道建设并重,与区域、长沙主城区交通体系统筹发展。对内交通采取形成与城市组团格局相协调、以集约化为导向的多元和谐交通发展模式。体现为以大运量快速客运系统为骨干,构建复合型城市交通走廊、强调公交枢纽的客流衔接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服务、重视绿色慢行交通和生态型旅游休闲交通模式的构建、适度引导个体机动车的使用,保持合理的机动化发展水平。


  在公路建设方面,大河西先导区基于“资源友好、环境节约”的实施策略,重点进行雷锋大道、枫林路、潇湘大道、学士路、龙王港路、北横线六条结构性骨干道路的城市化改造和建设,推进绕城三环高速路、长潭西高速的等级调整改造,实施京珠西线规划通道和规划公路客运站的建设用地控制性预留。在铁路系统建设方面,通过实施铁路枢纽客货组织调整,服务和支撑先导区产业发展,启动潭望铁路及沿线站点的建设,着力打通先导区南北向的铁路货运通道,同时建设石长铁路全民乡站,实施铁路宁乡站铁路运输调整以及为城际轨道建设走廊及枢纽用地的实施控制性预留。在构建空港衔接交通网络方面,大河西先导区通过构建与空港衔接的快速客运系统网络,提升空港对先导区建设的辐射带动力,并开设机场直通先导区核心片区的公交专线,结合绕城三环高速路的等级调整,构建连通机场的快速路通道。在港口与航道的规划建设方面,重点支撑高新、望城、宁乡3个开发区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霞凝港区、铜官港区、高塘岭港区建设,强化通港集疏运道路(星宁快速路与相关跨江道路桥)建设,实施沩水河和靳江河航道调整建设。


  除此之外,配合长沙市整体规划,大河西先导区共享整个长沙市快速发展的成果。紧邻的开福区得天独厚,拥有快速便捷、完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而随着长沙市铁路货运新北站以及长沙新港的投入使用,北部新城已成为由港口、铁路、公路、机场构成的区域级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体系,这里不仅造福了开福区,更造福了大河西先导区,在长沙范围内集结合力,最大限度的拉伸了大河西先导区的城市骨架,条条大道指引大河西先导区走向稳健发展的未来。


  产业规划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是先导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发展是先导区发展的支撑和引擎。产业发展的方向、方式、规模和质量,决定了先导区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成败。而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和促进先导区产业发展的前提。设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其实质是探索一条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建设好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对于落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探索“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扩大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功能、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外有印度越南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内有中部崛起整体布局的期望,着眼全省、辐射全国、对接全球,大河西先导区承载无数星城人民的期许,正待羽化成蝶,以三大产业带的规划华丽转身。这里的转身,不是毁灭式的只着重经济开发,不是杀鸡取卵式掠夺式的开发,而是要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这既是先导区的优势,又是符合“两型产业”的倡导,通过全力打造这两大产业,力争在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上做到平衡。为此,大河西产业规划上以“四区三带”为发展导向,四区是指黄金都市农业与农产品精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文化产业区、高星综合功能区。三带是指金洲配套产业带、岳麓山人文生态旅游带、湘江西岸创新创意产业带。在未来3-5年的时间,以湘江西岸为纽带,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滨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湿地公园等地将会崛起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时尚空间。


  到了2020年,大河西先导区要建成“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实现核心区基本建成、再造一个新长沙的宏伟目标!到了2020年,能够在大河西先导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比重,取得新兴工业化的新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两型产业”体系,同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率先建成共享型的社会事业体系、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创业型的社会就业体系、服务型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星城的热土上再建一座生态良好、功能完善、品质优雅、生活舒适的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