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忠实读者 |
我与《长沙楼市》相识故事: 在场,楼市十年长沙志 个人简历:熊克辉,房地产资深研究人士、高级营销策划师与实战派操盘手,曾多次担任《长沙楼市》撰稿人,并启用笔名“忽突”在长沙房地产联合网等专业媒体开辟地产评论专栏。现担任香港置业中国部市场总监。 一份刊物,尤其是专业刊物,经历十年的风雨历练,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委实不易。 十年,不短。在房地产行业波澜壮阔的年代,在中国楼市风雨飘摇的时景,一本刊物,一群人,始终如一,矢志不移,更是难得。 十年前,没有人可以想象,或许那还是一个缺乏足够想象的年代。但就在其时,一群人上路了。那是一个我们陌生的岁月,一本叫作《长沙楼市》的刊物问世,伴随的应该是在黄泥街那条老城区小巷里举办的首届房交会。 十年来,这本刊物与长沙城共同成长。毕竟,十年长沙城市变革,有太多的事需要去记忆,有太多的改变需要去经历;在浮华的都市深处,在空落的城池边缘,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觉,这里面有耕耘的痛感,更有收获的乐趣...... 楼市十年,是一个圆满的开始;在第二个十年,我们可以想象,那将是一种何等的精彩,而在这“精彩之旅”当中,会有多少理想依然在坚持,有多少坎坷需要运作团队去征服。未来,为长沙楼市而来;未来,在长沙脚下,在楼市风云中,一份刊物在场,一群人在记录,典藏的是时代映像,收录的是城市记忆,包容的是更多人的置业梦想和远航希望!而我,在不远处,依然还将关注与体验《长沙楼市》的思想光芒和专业力量。 长沙楼市——讲了十年的故事 个人简历:人称快刀浪子,本名谢栋,长沙晨曦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和长沙楼市的结缘很巧合,那是在一个金秋的时节(哪一年?忘记了),因为那时我还在学校,一个同学在自习课上拿着一本在当时看装订得还很普通的《长沙楼市》过来阅读。而我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很热爱自己的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所以也装模作样的看得蛮认真.后来毕业去了深圳,2001年时回了长沙。那时工作的地点刚好在老房地局一楼的大厅,跟当时长沙《长沙楼市》的文字编辑宁小峰熟识,在他的鼓动或者说影响下终于鼓起勇气向《长沙楼市》投了一篇两千字的稿子(业内人士眼中的中介市场),没想到一投即中。记得从燎哥手中接过一笔在当时足可以请四个人到金牛角王猛蹉一顿的稿费时。我笑得比房交会上标到特一号展位的开发商还灿烂。从此结下善缘,一发而不可收拾…… 希望《长沙楼市》在本土化、信息权威化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加希望能将《长沙楼市》办成月刊或者周刊,扮演一个消费者、业内人士以及主管部门的房地产市场情报官的角色。 我与《长沙楼市》不能不说的秘密 个人简历:尔东陈,本名陈志和,早年从事管理咨询行业,现任湖南省正大行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我得说,《长沙楼市》一直做着他该做的事情,并一致尝试着做得更好,在房地产喧嚣吵闹、高飞猛进的2007年,她保持着一贯稳健的步伐,而在房地产凄风残雨、萧条零落的2008年,她亦是保持了一贯的沉稳的作风。《长沙楼市》似乎始终的一种“不暧不媚”、“若即若离”的距离保持,即使有着像我一样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帅哥致命引诱、勾引与蛊惑,她也保持了自己起码的尺度与矜持,我以为这是其一直保持青春的秘密所在,不以环境变化而轻易变化,不以物是而喜,不以人非己悲,坚持做自己该做的,这才是境界。 有人说,十年一轮回 有人说,十年磨一剑 而我说,十年能几何? 在这十年间,一本杂志伴随中国房地产的成长,伴随长沙房地产的成长而成长。然而它对整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从业者所起到多大的引导促进作用?我想估计没有人能准确回答。但是,我相信这杂志中蕴含了无数人的“十年青春”,而“时间有价,青春却是无价”,无数人把“青春”付给了这本杂志,无数人的“青春”有这本杂志伴随,我以为这已经足够了。 《长沙楼市》如一杯清雅淡香的绿茶 个人简历:傅智,女,家装公司网络客服顾问。 十年了。《长沙楼市》走过了十个春夏冬秋。日子平淡而幸福,《长沙楼市》也一如既往的流露出它平淡中的淡定。 平常同事都在谈论长沙楼市的状况如何,每当都在谈论的时候,我都不忘把它轻轻的放在他们面前,说:“好好看看吧,你们就知道现在的实况了。”就这样,同事们和我每期都会把《长沙楼市》翻出来,大家都一起讨论着,一起在鉴证着长沙楼市的实况和成长。 仿如一杯清雅淡香的绿茶,陪伴了我走过时光岁月,回忆起以前的《长沙楼市》又如播放旧电影般熟悉和难忘。 平常由于个人工作的关系,天天都要登陆0731房地产网站。楼市论坛里的帖子我时常更新和浏览,对于《长沙楼市》的内容也非常的在意和关注,能让我在工作方面的帮助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工作效率自然有所提高。很感谢《长沙楼市》。 祝愿《长沙楼市》的读者越来越多,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做得更好,在排版和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多彩。 《长沙楼市》十年一梦花似锦 个人简历:李文峰,男,70年代南方人,房地产策划人员。 记忆中,《长沙楼市》从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发轫,而今,10年过去了,悄然回首,会突然发现,当年的小苗已成今日的参天大树。 《长沙楼市》就像是这个城市房地产成长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由青涩向成熟的转变。10年,她用历史的长卷见证了城市每一次重大的建筑变迁,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每一个政策的台前幕后,也提供了每一年份,最真实的地产数据报告…… 现在还记得,真正认识《长沙楼市》,是缘于2005年长沙房地产信息网“剑客论坛”中一篇论述《长沙楼市》与《长沙房地产杂志》差异特点的文章,不记得作者是谁了,那时我刚入行,但这篇稿子一直有印象。《长沙楼市》做得严谨、认真、信息量大,这种特征从那时起一直在延续,并且不断深化。工作中,《长沙楼市》是一个好帮手;生活中,《长沙楼市》是一本有用的好册子。 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意不同。十年一路,祝《长沙楼市》芝麻开花,节节高。 《长沙楼市》与长沙楼市的体温 个人简历:王小文,长沙市正好地产广告有限公司执行总监、策略 2001年11月19日,本人携一张报纸招聘广告来长,加盟湖南省正大行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因为立身行业渠道商的角色,对市场资讯、行业动态、政策信息有着强大的需求。利用www.0731fdc.com网站做基础信息整理形成全局观,通过《长沙楼市》做重要点地梳理学习,此“一网一刊”几乎成了所有业内人士的工具书。《长沙楼市》算得上是我专业学习的启蒙教材。 2005年前后,长沙楼市欣欣发展,与《长沙楼市》同类型的各种房地产专业刊物纷至沓来,形成白热化的恶斗之势。我们都知道攻城容易守城难的道理,我们亦明白保持持续领先的艰巨性。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今时今日《长沙楼市》依然如故的鼎立之势和风头正劲之趋。《长沙楼市》的资讯和内容持续地授益于我们,《长沙楼市》的观点和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更重要的是《长沙楼市》背后,七、八年前我结识那一帮朋友依然被其聚合在这里。《长沙楼市》值得我尊敬。 十年耕耘如一日,《长沙楼市》拾阶而上。我由衷地祝福《长沙楼市》越办越好,做到深度影响长沙,辐射湖南,觊觎全国。同时,我深切的期盼《长沙楼市》由季刊再度升级为月刊,“月来越好”。 爱上你,只因是你! 个人简历:杨琳,湖南美斯顿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行政助理 我本不是个爱读书的人,经常被我指尖所翻阅的书籍似乎也只有那些时尚杂志:瑞丽、COCO之类的,因为我只喜欢看图片。可以说,我在“不得已”之下才选择了它——《长沙楼市》。现在的我,却非常开心有了那次“不得已”的经历。 记得那是两年前一个夏天的午后,跟姐妹们在一家咖啡厅坐着,桌上的几本时尚杂志都被她们霸占了,只剩下一本《长沙楼市》在我面前。那时刚入职一家房产策划公司,想着该对它了解一下吧。于是,我翻开了它…… 阅读它,就像爱丽丝进入仙境一样,带着你进入一个新奇未知的世界;阅读它,它会带你遨游你所想要去的每一个角落;阅读它,它就化身一位慈祥的教师在教你知识;阅读它,是让你与这个行业可以做最近距离的接触。 不知何时起,我慢慢爱上了这本《长沙楼市》,每一期都不允许自己错过。又或许,从一开始就爱上了。爱上它的专业、爱上它的服务、爱上它的互动、爱上了它的敏锐、爱上了它的思想、爱上了它的全部。 两年来,我跟着《长沙楼市》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做到更好。两年后,会有更多的人爱上《长沙楼市》。不管成就有多大,我们都会坚持不断地超越自我。 《长沙楼市》——长沙房地产市场的理性评述者 个人简历:湖南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于明 说实在的,起先我并不知道有《长沙楼市》这么一本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应朋友的嘱托,在2003年的房交会上参与了一个房产律师咨询的活动,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当时只是奇怪,为什么就一本书,有那么多人排队争领,最后,托朋友关系才拿了一本来看。但一看之下,便和这本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个与房地产相关联行业的从业人员,每一期的《长沙楼市》我都会设法弄到一本,读之而后快,从中了解长沙房地产行业兴衰大势,去感触长沙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脉搏。可以说,《长沙楼市》为我提供了详尽的信息,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相当的帮助。同时,承蒙《长沙楼市》采编朋友的垂青,让我在《长沙楼市》的专栏中发表了一些个人的拙文浅见,让自己的一些想法能为大众所了解,让我在行业中的打拚也变得更有意义。对此,我只能表示衷心的感激、感谢,也祝《长沙楼市》越办越好。 《长沙楼市》10周年生日快乐 个人简历:周宏歌,中特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1998年房改制度实施以来,长沙房地产市场已经走过了10年飞跃迅猛的发展历程,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脚步的加快,我们所处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长沙房地产走过的每一步历程,都有《长沙楼市》的忠实记录。 一个项目的开发节奏把握、市场定位、营销决策的制定和推广手法表现,往往是要紧密结合在所处的市场和环境中的,而《长沙楼市》中一些专业的数据分析,政策观点解读和评论,精美的楼盘广告,为我们操盘提供了不少参考。虽然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时节,但从长远来看,这是行业发展的规律,是自然的优胜劣汰。 从最初得到定期刊发的《长沙楼市》刊物,从中阅得最新鲜全面的楼盘资讯,权威的政策评论,以及城市规划信息。不得不承认,我们伴随着长沙地产营销中坚力量在同步成长。 梅花香自苦寒来,祝《长沙楼市》10周年生日快乐!也祝长沙房地产市场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最好的思考,是回忆 个人简历:文洁,潇湘晨报记者 此去经年。1998年,到2008年,10年,却一晃而过。 真正与《长沙楼市》有记忆碰撞的,是在2002年。那一年,依旧没心没肺,依旧混吃等死,不同的是,刚参加工作的我,对于房地产有种骨子里的热情,和无知者无畏的激情。 那时的长沙房地产市场,一切依然在混沌中寻找着方向。对于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长沙人来说,拥有一套房子,怎么都不像一辆闪亮生动的奔驰宝马有范儿。所以,在杭州上海疯涨的楼市狂潮,在长沙,只是轻飘飘的打了个转,尔后,悄无声息。只是难为了,作为媒体的我们,在苦思冥想中寻找着这个城市的生长节点。在那段茫然无知懵懵懂懂的岁月,《长沙楼市》的楼盘资讯,就成为我等新人认识市场的最佳偷懒方式。 2002年,结缘;2004年,初识;2006年,深谈;2008年,又将怎样? 有过按图索骥的惊喜,也有过阅读市场的快感,还有过与一帮志同道合的70、80后挥斥方遒的无畏——那依稀是在2006年,地产剑客忽突们的意气奋发,楼市飘客老段们的绮丽想象,在《长沙楼市》的专题里,不到淋漓尽致不罢休。 就这样,当我发现我曾经以为鲜活的人与事渐渐模糊时,当我感到曾经以为永远不会退却的激情慢慢淡然时,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笔。朋友说,最好的思考,是回忆。 祝《长沙楼市》越办越好,深入人心。 |